小说阅读网 > 大隋帝国风云最新章节 > 第三百一十九章 八月二十一

八月二十一日,燕北军以饱满的热情、必胜的信念,以及与敌共存亡之决心,奋战在防御工事上。,!

 

     能否坚守白狼塞不失,能否把北虏主力大军堵截在白狼塞下,能否与其他各路帝国大军完成对北虏的围歼,其关键就是把以白狼塞为中心、以鹅毛口和黄花堆为两个支撑点的防御工事修建得固若磐石。

 

     这一天,燕北行辕的刘炫不顾年老体衰,带着数千名征召而来的平民,日夜兼程疾行三百余里赶到了安阳镇。在他们的身后,还有数万从燕北各地应征而来的平民,估计未来几天他们将陆续抵达安阳,在刘炫和行辕其他官员的指挥下,向白狼塞战场运送军需。  

 

     这一天,驻守云内城的俟利弗设阿史那咄栗率两万控弦奔驰在南下白狼塞的大道上。

 

     出发之前,他yǐjīng派人向牙帐报警,并遣使警告叱吉设阿史那咄捺,南北决战guānxì到突厥人的生死存亡,值此关键时刻,不论兄弟间有多少仇怨都应该放下,都应该齐心协力同仇敌忾一致对外,为此他恳请阿史那咄捺,不要再把个人私利置于牙帐和突厥人的整体利益之上,更不要做出亲者痛仇者快手足相残之蠢事,mǎshàng出兵,mǎshàng攻打燕北,mǎshàng越过北山和长城,参加到这场声势浩大的决战中来。  

 

     与此同时,驻守善阳城的俟利发康鞘利带着麾下五千精骑飞驰在北上白狼塞的大道上。

 

     出发之前,他派人十万火急飞报始毕可汗和莫贺咄设:白狼塞被一支帝队攻陷,据他的估计,这支军队应该来自燕北地区,其目的是迫使北虏主力从雁门后撤。不过考虑到燕北军的数量有限,且其北部有叱吉设数万大军陈兵wēixié,所以攻打白狼塞的这支军队应该不是燕北主力。

 

     但是,燕北军统帅伽蓝是个神鬼莫测的传奇人物,年纪轻敢为人所不敢为之事,更以狡诈残忍血腥而闻名于世。如此枭雄不能以常理揣之。假若其以主力攻打白狼塞,切断北虏后撤之路,以北虏所携粮食和武器的数量,即便加上在代北所掳之物,也无法支撑十几万控弦一个月战斗所需。一旦粮草严重短缺。军心散乱,而后撤之路又被敌人所控扼,则后果不堪设想。

 

     康鞘利méiyǒu给始毕可汗提出建议,但他的意思表达得很qīngchǔ。战局kěnéng发生逆变,从大军当前所处的不利处境来考虑,应该停止南下脚步,只待确认攻陷白狼塞之敌yǐjīng影响到了大军的安全和战局的走向,nàme大军应该毫不犹豫的后撤。不能拿几十万控弦和整个突厥人的未来做赌博。

 

     这一天下午,康鞘利的担心变成了现实。

 

     几个幸运的突厥人从白狼塞战场逃了出来,并疾驰善阳报警。途中双方相遇。逃卒详细告知,他们在金沙滩遭遇到了远远超过己方兵力的帝国马军的正面攻击,其后又在神武川遭到了帝队的伏击,退路被大火阻断,最终全军覆没。战斗中他们看到了一个戴着金狼头护具的将军,其坐下是一匹神骏无比的紫骅骝,一只神勇的雪獒始终伴随zuǒyòu。正是传说中的中土阿修罗,那个在辽东战场上屠杀了几十万高句丽人、焚毁了乌骨和平壤两座千年古城的血腥魔鬼。

 

     康鞘利命令军队停止前进。

 

     他méiyǒu怀疑几个逃卒的描述。能在瞬间攻陷白狼塞,又在短短shíjiān内全歼两千北虏精骑,yǐjīng足以说明问题了,可以肯定。攻占白狼塞的是魔鬼伽蓝和他的燕北军。这随即便产生了两个足以wēixié到北虏大军生死存亡的重大变故。

 

     伽蓝带着燕北军主力进入代北战场,nàme燕北的镇戍怎么办?只有两个答案,要么叱吉设背叛了牙帐,背叛了可汗。大漠的局势正随着始毕可汗和诸虏主力倾巢南下入侵中土而发生了剧变。这是最可怕的,对始毕可汗和牙帐来说。这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也是政治上的失败,入侵中土的策略不但méiyǒu让突厥人更快的走向强大,反而更彻底地摧毁了刚刚东山再起的突厥人。

 

     还有一个答案便是代北战场是个陷阱,中土人早已做好了围歼北虏的准备,不但燕北还有更多军队用于阻御叱吉设的攻击,代北其他dìfāng也潜伏有大量帝队,就等着始毕可汗带着北虏主力南下跳进“陷阱”,然后便是一场毫无悬念的“猎杀”了。

 

     康鞘利和僚属们反复分析和推断,最终认定第一种变故的kěnéng性不大,因为可贺敦义成公主和叱吉设不kěnéng获悉帝国最高机密,nàme牙帐的保守势力最多也就是认定始毕可汗赢不了这场战争,所以最有kěnéng采取的策略便是观望,先保存zìjǐ的实力,然后再依照局势的发展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比如打击牙帐激进势力,攫取牙帐更多权力等等。照此推算下去,nàme第二种变故的kěnéng性就非常大了,始毕可汗和牙帐对中土局势以及帝国北疆镇戍力量做出了错误的判断,结果不请自来,自坠罗网。再继续推断下去就很悲观了,就算始毕可汗和北虏大军冲出了中土人的包围,撤回了大漠,也必定损失惨重,随之而来的便是牙帐权力的争夺,诸种部落称雄争霸,大漠四分五裂。

 

     康鞘利也是牙帐里的激进势力,他支持始毕可汗发动南北战争,但不同意越过句注要塞,bìjìng过度深入北疆腹地必然会带来巨大危机。凡事都要适可而止,都要量力而行,都要一步步来,尤其面对中土这等强大的存在,更要小心谨慎,但始毕可汗有更高的目标,围绕在他身边的牙帐权力核心层也是信心高涨,结果便发生了眼前这个让康鞘利倍感悲观的战局变化。

 

     康鞘利反复权衡后,再度向始毕可汗报警,这一次他提出了建议,恳请始毕可汗从安全角度考虑,加强对句注要塞的防御,确保大军后路的安全。假若帝国在句注要塞附近埋伏了一支军队,然后tūrán杀出来攻陷句注要塞,那始毕可汗和十几万控弦必死无疑。

 

     二十一日晚间shíhòu,驻守楼烦关的马邑太守王仁恭接到了斥候急报,驻守善阳城的北虏军队于二十日下午tūrán出动,以主力精骑向白狼塞方向急驰而去。

 

     王仁恭非常敏锐,立即察觉到了战机。

 

     自十三日北虏攻打雁门开始,至今日yǐjīng八天了,王仁恭méiyǒu接到皇帝和中枢的任何命令,派出去的斥候也méiyǒu看到帝国援军,所看到的都是北虏大军围着雁门城和崞城狂攻不止。

 

     崞城不能失陷,一旦失陷,北虏大军不但可以南下打太原,还可以从偏道打楼烦关。

 

     句注山一线有两个关隘,东南方向是句注要塞,西南方向是楼烦关。从善阳出发,既可以打句注要塞,也可以打楼烦关。假若楼烦关失陷,可以经崞山南下直接打太原,无须绕道雁门城。所以当初帝队宁可放弃句注要塞,也决不放弃楼烦关。这也是王仁恭带着代北军主力坚守楼烦关的原因所在。

 

     王仁恭一直提心吊胆,日夜关注着崞城防线,同时对皇帝主动北上巡塞、主动被困雁门城的举动倍感疑惑。他原以为皇帝要诱敌深入,在雁门城附近埋伏了军队,要在雁门城下围歼北虏大军,谁知战局的发展和他的推测完全不yīyàng。皇帝一困就是八天,齐王杨暕更是在崞城拼死阻截北虏南下,而雁门城外不但méiyǒu帝队,就连太原的援军都迟迟不至。

 

     难道皇帝活腻歪了,自寻死路?王仁恭mǎshàng想到了另外一种kěnéng性,那便是燕北军和它的统帅伽蓝。

 

     伽蓝在帝国的异军突起让所有的中土贵族为之侧目。他过去的经历是个传奇,而他这两年的崛起更是一个传奇中的传奇,不要说他那浸浴了累累鲜血的匪夷所思的功勋,仅以皇帝对他的信任和恩宠也是世所罕见。帝国两代皇帝对军权的掌控可谓不遗余力,唯恐将军们拥兵自重,wēixié皇权,而伽蓝却是一个例外,由此也足以证明伽蓝在皇帝心目中的独特地位。

 

     假若伽蓝和燕北军全部进入代北战场,切断北虏大军的退路,nàme战局必将发生惊天逆转。只是如此重任,除了皇帝最为信任的伽蓝,除了对皇帝最为忠诚的伽蓝,还有谁能承担?

 

     不过,伽蓝和燕北军进入代北战场后,又由谁来代替伽蓝镇戍燕北?无疑就是距离燕北最近的涿郡留守薛世雄和他麾下的东北道大军。薛世雄是皇帝的近臣,当然不会违抗皇帝的命令,但东北道大军是否敢倾巢而出?联想到去年帝国发动的第三次东征和给予高句丽的毁灭性打击,远东诸虏还有谁敢捋帝国之虎须?

 

     南北决战是一个大战略,一个胜算极大的策略,虽然在执行guòchéng中有千难万险,但一旦成功,必然让皇帝和中央威权无限制增涨,而边患的暂时解除也会给帝国解决内部危机赢得了充足的shíjiān。

 

     如此宏伟布局必然伴随举世功勋,以王仁恭之谋略,若错过这样的机会,那他就不是中土名将了。

 

     王仁恭随即加派斥候打探善阳、白狼塞一线的动静,果然有了收获。

 

     王仁恭果断下令,二十二日,代北主力全线出动,向占据句注要塞的北虏人发动攻击。

 

     不论王仁恭对战局的判断是否正确,攻打句注要塞都是万无一失的安全举措,可以有效推动战局的发展,只是如此主动根据战局变化而积极做出应对的,代北战场上除了名将王仁恭外恐怕再无第二人。

 

     !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 大隋帝国风云最新章节书目,按(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手机上阅读大隋帝国风云:http://m.feishuwx.net/dsdgfy/

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小说阅读网,无弹窗小说网,小说免费阅读,TXT免费阅读,无需注册,无需积分!小说阅读网注册会员,就送书架!小说迷必备工具!
推荐阅读: 风流公务员 重生印度之高人一等 三国:开局误认吕布为岳父 大明公务员 穿成暴君的早死小青梅后,全家火葬场了 新书 苟出一个盛唐 大灰狼 我愿如星君如月 捡到一本三国志
大隋帝国风云最新章节第三百四十八章 我们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