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网 > 品味三国最新章节 > 第二卷 渐露峥嵘 第36章 修耕植以蓄军资 建道路以利交通

秋收一过,粮食丰收,定襄、雁门虽经旱灾,但两郡的水浇地比较多,粮食不但能自给,还略有盈余。太原郡由于军屯和民屯,耕地面积大增,粮食产量创下新高。上党郡也大熟,只有西河四县欠收,余粮够全体并州人吃上一季。铁毅开始修建义仓,囤积粮食。建官仓,在晋阳建州官仓,其余各郡治所,均须建郡官仓,人口超过5万以上的县,也要建官仓。仓的大小,根据人口的数量,所存粮食总数,要够所辖人口吃上一年。政府大批收购粮食,严防谷贱伤农。政府建立粮食专卖制度,调控粮食价格,打击高价收购,卖往外地。超过一定数量的粮食买卖,要经过政府批准。为补资金缺口,出卖一部份官田,但控制卖田面积,各县私田不能超过官田的百分之二十。水浇耕地不能建房占用或挪作它用。汉末土地兼并严重,好不容易经过战乱,匪患,才缓解了土地矛盾,铁毅可不敢再让矛盾尖锐起来。

并州的地形是,三山夹两川,太行山横于冀州和并州之间,吕梁山贯穿并州境内,并州西部又是黄土高原,并州可以开垦的土地并不多。现在铁毅占领了并州东部四郡,可也养了70余万人口。铁毅采用田丰、仓慈的建议“蓄耕植以蓄军资”,还觉得粮食储备不够,就组织商队,以煤、工业品、家畜,向幽、冀、司隶等地采购粮食,对于囤积粮食不遗余力。

农闲,铁毅让文官,组织丁壮,干了三件大事:

第一, 修一纵三横四条官道。

纵向的路,从箕陵开始,经桐过、骆县、武州、马邑、埒县、楼烦、原平、盂县、狼孟、晋阳、榆次、祁县、涅县、襄垣、壶关、屯留、长子、泫氏、到高都结束,穿越并州四郡20县。这一纵,优先修建,由州府出钱组织。

雁门一横,起于崞县,经剧阳、汪陶、阴馆、交干道于马邑。这一横由雁门郡自己筹钱修建。

太原两横,第一横起于晋阳,经过大陵、平陶、兹氏,到离石,由太原、西河两郡联合筹钱修建,第二横,起于阳邑,经祁县、京陵、中都、邬县、到界休,由太原郡自筹资金修建。

这三条属于二类优先建设项目。这一纵三横修建完成以后,将形成连接四郡33县的主要交通干道。这一纵三横,对于并州的意义非常重大。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道路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第二,也是铁毅没有说,手下文武官员体会不到的意义,那就是战备,国防动员能力。一支军队,后勤保障能力,快速机动能力不行,将极大限制战斗力的发挥。

规划,修建公路,是一门很有学问的科学。你不但的考虑经济、军事、政治效益,还得考虑地理环境、地质情况、技术水平、投资能力。铁毅是思考了很长时间,又提前派人分段考察过的。并州东部,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地理环境相当复杂,多是山地丘陵,道路建设难度大,以当时的施工技术,科技水平,建条像样的路,并不容易。并州的财力并不宽裕。考虑到地貌和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可预见的运输量,州建公路,要求三车道,也就是可以三辆马车并行通过,建路基,底层用沙土,中层用粘土,表面镶嵌碎石。路基边要种树,建排水沟,以保证耐用性。郡建公路,改为两车道,标准与州建同等。

成立专门的公路保养队,出市镇,每50里设驿站,承包给商人,让他们自己出钱建驿站,平时他们自己经营,部队或政府运粮,调拨物资,按使用率,给与税收折扣,抵扣完了,付钱粮。政府出钱,先后分批次,购买5000辆运输马车,部队保持2000辆左右,剩下的3000辆,以市价的百分之七十至八十,卖给运输行和个人,平时这些马车的维护和使用权,由车主支配和负担,战时政府征调,给与税收折扣,抵扣完了,付钱粮。商人们趋之若鹜,这太便宜了,现在成天打仗,军用的,政府调拨的物资,就是巨大的货源,而且运输军用和政府物资是不交营业税和交通费的。由于商人们争夺名额厉害,战备安全靠虑,铁毅严格了准入制度。资产总数,不在辖地内百分之60以上的商人,不能承揽,每家承揽的数量不能超过300辆,个人承揽,必须有直系亲属在军中任职的,或者有近支亲属,是现役军人担保的。

这一招太狠了,第一制止了寡头垄断,扶植中产阶级。第二,吸引商人把资产投向并州。张世平、苏双、等最早跟随铁毅的商人,占了大便宜。第三,还变相提高了军人的地位。铁毅把平战结合理念,把军队后勤的一部份,甩给商人,立刻把手下震了,文官们都说:“主公真乃天纵英才,这也能想的出来!”他们那里知道,铁毅带着几千年的知识积累来的。

第二件大事,就是移民十五万,开发关外和偏僻地区。铁毅辖地里,人口分配极不合理。定襄,小小一地,聚集了20余万人口,太原郡聚集了30余万人口,上党多山,居然也聚集了13万人口。这三地以定襄最为狭窄,人均耕地不足3亩,人均水浇地不足一亩;其次是上党,人均耕地是有5亩,但水浇地也人均不足一亩;再次是太原,人口都聚集在晋阳附近的一块。而长城外六县,太原郡的新建城市汾阳,西河四县,雁门的卤城地区,都是水浇地,没有开发的面积很大。旱地都是靠天吃饭啊!铁毅一下子从人口多的定襄,调出了十万,分赴三地。七万人口开赴关外六县,在浑河和黄河两岸屯田、戍边。两万人开赴汾阳,开发汾河,防备南匈奴。壹万人进驻卤城,为将来进攻幽州打下基础。调上党3万人口,进驻西河,为将来进攻地广人稀的上郡做准备。调太原郡的无地之民,出关外。

铁毅现在管辖人口多了,地面也大,铁毅的目标是,先开垦水浇地,,水浇地开垦完了,再增加旱地,光水浇地不够种。就以当时的农业生产能力,保证每人能有五亩的种植面积,其中二亩或两亩半是水浇地。农业社会,粮食为先,提高粮食安全性和抗灾能力犹未重要。

第三件事,就是教育和人才选拔。首先就是,选拔人才,充分利用并州辖地里的人才。筹备开办科举,一网打尽并州英雄。在当时,建立科举制度,立刻废除腐朽的荐官制度,阻力是非常大的。世族豪门的即得利益,让他们一下子吐出来,必然会引发激烈的反弹。铁毅最不喜欢的就是做事极端,或左或右。在太平盛世,极端保守,不锐意进取,不知消弥社会矛盾,不知悯民。到社会矛盾激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就爆发革命。三国历史上,三个国家,其实都没有真正达到唯才是举,到最后,都是跟世族豪门集团妥协。

蜀国最先灭亡,主要原因就是诸葛亮几个决策的失败,第一是联合孙吴,不同的两个利益集团的联合,只能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实际上两国的状态,就是曹魏来进攻了,为了生存,蜀吴联合。曹魏一不动,蜀吴就为了各自利益,斗了起来。两者根本不能同心戮力。第二个就是,不自量力,追求正统,以蜀汉不足百万的人口,养十余万兵,不停的进攻曹魏。曹魏经济总量,人口,人才,兵力,也就是现在讲的综合国力,都比蜀汉强很多。和这样强大的敌人作战,短期内取胜是可能的,要想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取胜,除非他内乱。他自己在《隆中对》中就有这样的话:“若天下有变!”其实就是指曹魏政权内乱,可曹魏没有大的动乱。

题外话:(一切政治对话,都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这叫不识时务,阿扁是个笨蛋,拿脑袋往石头上碰。除非祖国大陆内乱,共产党垮台,要不是台湾根本独立不了。可大陆现在不可能内乱,执政党执政基础牢不可破。阿偏这样的笨蛋,能爬上台湾最高领导人的宝座,不能不说是台湾的失败,台湾人民政治智慧的失败,或者说民主政治在台湾的失败。简直是台湾的耻辱,中华民族的耻辱,如此笨蛋的人,还带领了更多的笨蛋在闹!连华人的政治智商,也将被贬低。太讨厌阿扁了,一听台独,就烦感的不得了,跟半夜里,一直听狗叫一样心烦。这人就这一点能耐,你不想理他都不行,搞得你心烦,忍不主骂他!)

第三点,就是推行法制过激,伤害豪族的根本利益。三国时的教育普及率极低,有能力的人,多出于豪门,在力量对比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时候,就彻底站在世族利益的对立面,极为不智。后来的结果是三个国家,全部失败。曹魏恢复了九品中正制和荐官制度,孙吴起用了江东所有的豪门世族。以不同方式妥协。蜀汉妥协的力度最小,也就最先灭亡。书归正传。

铁毅推行科举,采用了迂回战术。那就是荐官和科举选拔并行,嘴里说:“开科举选仕,以补并州人才不足!”不把自己推到,掌握社会舆论的世家豪族的对立面。先开鸿儒班,允许鸿儒办私学,政府给与鸿儒办的私学与财政上的扶持,当然是有交换条件的。就是这些鸿儒也要到政府办的公学授课,私学要收一部分寒门子弟。奖赏举荐名士来并州的人,声称名士到此,优先安排。这就堵住了世家豪门的嘴。你自己不来,不能说我轻视名士,侮辱斯文吧!

然后再诏令各县,大力宣传开科取士,只要报名,就可以进县学馆,包吃住,明年春天,由县里先考,优者送郡,郡中优者送州。并且说了,不限于并州所辖郡县,外州的,本州未设考场的学子,都可以就近到,离得最近的考场来参加考试。这些人,声称,要先补入亭乡基层做官。铁毅的策略就是,汉之名士尚清谈,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实际做起来,许多人就言过其实,汉末这种名士很多。我先给你官坐,然后监察、考评政绩,你做不好,我找由头,再罢你官。至于取得士,我先让你基层锻炼,干好了再提。

至于武科,就没有那么多麻烦了,因为练武的豪门弟子虽多,也可以走荐官的路子。没门路,你来考试吧,大力宣传。声称:“不问以往,靠武艺、弓马,还有兵法,兵器使用35分,拳脚25分,弓箭20分,马术10分,兵法10分。来参加的,就是没有选用的,也有奖励。”

这很有点意思,不问以往,就是原来当过山贼或参加过黄巾军的开了绿灯。不限地界,就是搜罗周边的人才。兵器和拳脚占分多,是照顾寒门子弟,因为有的不但穷的买不起马,读不起书,甚至连弓箭都买不起。后三样可以以后学,不会骑马可以当步军,不会弓箭可以当刀盾兵,枪兵,兵法可以从实践中掌握。

与科举筹备工作,同时进行的还有,筹办技术学校。古代轻视工商,有它特定的历史环境。首先,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吃饭成了最大的问题。所以古代盛世,莫不是以兴农事为重。活下去吃饱饭,是头等大事。如果劳动力都从事工商,这个政权肯定难以存在。其次,考验任何一个政权的主要指标,就是他的执政能力。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又支持不了普及教育,读书人,懂得政治的人才缺少。再次,当时交通水平有限,技术推广缓慢。社会产品极不丰富,物质交换和贸易量小,工业产品的流通慢,人们普遍看不到工商业价值。这和工商业在社会贡献中,占的财富比例小,和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粮食,来比,只是间接的有关。

所以,士农为先,轻视工商是必然的结果。

可支持技术进步的基础,有些是必须的。比如铁匠少了,靠此谋生的人少了,谁会去研究炼铁和制铁,那这方面的技术就会进步缓慢。没有基础,光搞试验室科研,研究出来,不能普及工业化,那就等于没有进步。以并州的环境,铁毅就是再发展农业,也是先天不足,所以必须另辟蹊径。而教育很多种,社会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光发展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不牢,那就是空中楼阁。培养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需要的资源和时间,是和培养一个手工业工人没法比的。现在整体人口素质就是这样,捷径就是办技校。可以以有限资源,快速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这个看过大国崛起,德国篇的,都知道,德国就是靠技术教育和普及教育,扎下了牢固基础,立于强国之林的。

人才从娃娃抓起,兴办义学,分为三级教育。初级就是识字班,学习好的有特长的,进中级学校,中级学校开始半工半读。学习成绩优秀的升高级,为政府和军队储备人才。钱财从三个地方来,政府拨款,社会募捐,和军队捐助。

识字班,老少都可,只要想学,不收费,由政府低级官员出义工讲学,中级班或高级班的学生勤工俭学,讲课,社会贤达出义工讲学。学习成绩好的百分之50可以升中级班,孩子成绩好坏,都升中级。中级班的师资,由政府中级官员和社会贤达出义工,高级班的学子勤工俭学,私学老师串讲,以及少部分政府聘请老师。到中级班开始分科,分为政文系、军政系、商科、工科、农科,由学生自愿选科。刚开始两年基础,课基本相同,第三年开始完全分开。学政文的和军政的学习不好的淘汰到后三科,后三颗特别优异的,劝学前两科。毕业后,政文和军政两科,百分之50,升如中央大学。这两科淘汰的有资格参加科举,另三科全部自谋生路。中央大学毕业后,会补充到军队,和政府中去任职。自费上的学费很贵。中央大学由鸿儒、名士讲学,高级官员和军官讲学,毕业基本就可以进入仕途了。自费生的学费,也是教育的一个财政收入。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 品味三国最新章节书目,按(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手机上阅读品味三国:http://m.feishuwx.net/pwsg/

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小说阅读网,无弹窗小说网,小说免费阅读,TXT免费阅读,无需注册,无需积分!小说阅读网注册会员,就送书架!小说迷必备工具!
推荐阅读: 风流公务员 重生印度之高人一等 三国:开局误认吕布为岳父 大明公务员 穿成暴君的早死小青梅后,全家火葬场了 新书 苟出一个盛唐 大灰狼 我愿如星君如月 捡到一本三国志
品味三国最新章节第133章 终成一梦(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