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网 > 三国之雏龙传奇最新章节 > 第一部 第六十一章 武阳张氏

我们都跟着参拜了彭祖的遗迹,这里果然是风水宝地,空气清新,怪不得吴普师兄说这里特别适合练内功,,我感觉是这里外无恶风,内无吵闹,适合入静,并且山清水秀,森林环绕,拿后世的说法应该是氧负离子含量特别高,适合体内污浊的排出。庞统师叔直接是要让我购买地皮,在这里,就是那个叫凤鸣镇的地方,给他买上一块地皮,盖上十间八间的竹屋,他有空时要来这里休闲一番。

    游览完了,得完成师叔的嘱托啊,我们一行来到镇上打听师叔看好的那块地皮是谁家的,能否出售。一打听,才知道,那块地皮是人家张家的,说起这张家,也是大大的有名。这张家乃是冯翊张家大户,为留侯张良的后代,后来迁到武阳来的,人家在这里也是人才辈出,算是名门大户人家。他们祖上张皓公,字叔明,少游学京师,安帝时历任尚书仆shè、彭城相、廷尉。顺帝即位后,任为司空;后免,阳嘉元年复为廷尉,卒于任内,时年八十三,赐葬地于河南县。张皓的儿子张纲也是朝廷的重臣,70年前去世的,号称忠有张纲。庞统师叔比较了解此人,他告诉我们,张纲,字文纪张皓之子。张纲少年时勤奋好学,对经学有一定研究。他虽出身官宦家庭,但少纨绔息气,能严格要求自己,很注意节方面的修养。初,地方上推荐他为孝廉,未去就职。主管教化的司徒知道张纲品学兼优,是个人才,便征召他担任朝庭御史。

    东汉顺帝刘保,是由宦官司扶持当上皇帝的,因此,外戚与宦官权势很大,互相勾结,专横跋扈,陷害忠良,危邦乱国。目睹此情,张纲深以为忧。他常感叹地说: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于是毅然向顺帝上书,陈述对国事的见解和主张。他说:汉朝初期,国家是兴旺强盛的,文帝和明帝对道德教化尤为重视,成效显著,其原因是执政者能恭俭守节,重视道德修养。近期来,赏罚不遵旧典,无功小人受禄,这样做,反而害了他们。希望皇上“割损左右”以顺天下人心。奏章呈上去,竟被搁置。

    顺帝永建、阳嘉年间,朝政更加混乱,民不聊生。有的啸聚山林抗击官府,有的沦为盗贼。当时,长江两岩,山东、湖北等地更为严重。地方官司想隐瞒,隐瞒下了;要剿除,没有力量。顺帝一面向上天祈求保佑,改永和六年为汉安元年;一面派遣八名专使巡行各州郡,宣讲圣上的威德,推荐人才,弹劾jiān佞。八名专使大多是年老博学名士,都有显要的职位,只有张纲年纪最轻,官次最低。离京出巡到近效洛阳都亭,张纲将车轮卸掉埋在地下,愤然宣称:“豺狼当道,安问狐狸!”随即草拟奏章,先弹劾太尉桓焉、司徒刘寿“尸位素餐,不堪其职”。又揭露司隶校尉赵峻、河南尹梁不疑、汝南太守梁乾等贪枉法,违法乱纪,并用槛车将他们送交廷尉治罪。还指控鲁相寇仪有犯罪行为,寇仪畏罪自杀。现在一说埋轮就知道指的是张纲。

    大将军梁冀是当朝国舅,妹妹正受到皇上宠爱,梁冀的亲属、爪牙满布朝廷内外。张纲不顾个人安危,上书历数梁冀等十五条罪状,京城为之震动。顺帝知道张纲仗义直言,既不采纳,也不降罪。由于张纲敢向权贵开刀,受到冲击的梁冀等十分怀恨,伺机报复。当时,广陵郡有个叫张缨的人,聚集数万人在扬州和徐州之间抗击官府,杀刺史和二千石爵禄的官吏,前后达十余年,朝廷深感棘手。梁冀乘机指使尚书推荐张纲出任广陵大太守,达到借刀钉人的目的。

    张纲赴广陵,率领郡吏十余人来到张缨营垒。张缨不解来意,闭垒严防。张纲派人将手书传喻张缨,说明自己是奉诏宣慰,并非开战计伐。张缨见纲来意诚恳,出垒相迎。张纲以利害祸福晓喻张缨,张缨很受感动,含泪说:“我因蒙冤屈才聚众反抗,苟且偷生,并没有多考虑后果。我们只是因为生活所迫才相聚起事的,就好像在锅里游的鱼儿,很快就会死亡,我们愿意归顺朝廷。经过你开导,我明白了事理,唯一担心的是我作了对抗朝廷的事,即使投诚了,也不免问罪”。从此还留下了一个成语,叫釜中游鱼,形容马上就会灭亡。这次在经张纲解释,张缨打消了顾虑,决定投诚。次rì,率领部众万余人,与妻子一道归降。张纲设宴庆贺,将其部属遣散,劝他们回家种田,又给张缨选择住处,划给田产,对张缨的子弟一律量才录用。由于处置得当,大家心悦诚服,扬、徐地区得以安定,从此广陵太平无事。张缨一事平息后,朝廷将论功行赏,但梁冀从中yīn挠,遂罢。朝廷器重张纲,要召他入朝任职,被张缨等知道,上书挽留,得到顺帝准许。

    张纲在广陵一年,病殁于任上,当时仅三十六岁。百姓前去哀悼的不计其数。自张纲染疾,当地父老为他祷告求福。人们说:“千年万载,何时才能再遇此君”。张缨等五百余人披麻戴孝,负灵扶枢自广陵至武阳,直到安葬完毕才挥泪而去。

    这就是张家,世代忠良辈出,不过,由于张纲死的早,又加上对朝廷的失望,自张纲死后,武阳张家现在已经无人在朝廷作高官了,不过由于几百年的门风,这武阳张家还是习文练武,耕读传家,在当地名声极好。我们托人找到张家后,我们看中的那块地已经属于张纲的曾孙张翼名下了,要想买,得他同意才行。张家的人说张翼现在是武阳县的书佐,到现在县衙值更,还未回来,要找他,得到武阳县衙才行。

    我们又直奔县衙而去,还好,隔得不远,骑马半个时辰就到了。到了县衙前,庞统师叔一看,乐了。

    “唉,这县衙和我的耒阳县衙差不多啊。”

    我们仔细一看,确实这县衙还真是不大,前后只有3进的院子,前前后后也没有多少房子,那衙门口只比大户人家的门口大一点,门口有一面大鼓,看样子很长时间没人动了,因为那鼓槌上都落了一层灰了。衙门口有2个衙役在站岗,一胖一瘦,倒是对比很明显。现在天已过中午,还是有点热,这两个人也没什么事情,靠在那里直打盹。句突过去,用他那棒槌指头碰了碰其中那个胖子:

    “公爷,请问张翼张大人在吗?”

    那个胖子一哆嗦,睁开眼,刚要发火,一看我们一大堆人,句突又是个身赛铁塔,眼似铜铃,一看就知道不是个善茬,赶紧回答说:

    “张大人还在批改公文,你们找他有事?”

    “是啊,我们找他有事。您能否给通报一下?”

    “不行啊,我们张大人忙啊!全县的事他都要处理。”

    庞统师叔很诧异,上前一步,问那个胖衙役:

    “什么?张大人处理全县的事?那你们县令大人干什么?”

    “我们这县令大人病了,在床上躺了快一年了,多亏我们张大人替他,我们武阳县老百姓才安居乐业啊。”

    原来是这么回事。不过我们在这衙门口一吵闹,里面的人也听见了,就听里面有人在问:

    “胖哥,谁要找我?”

    说着话,里面走出一个青年来,看样子也就刚刚20出头,面白微须,一双虎目,两道剑眉,鼻直口阔,身高接近八尺,真是威风凛凛,相貌堂堂。那胖衙役赶紧对那人说:

    “张大人,是这几位找您。”

    看来,这就是张翼了。我上前一拱手。

    “参见张大人。”

    张翼看我们穿戴,也知道我们不是一般人,连忙问道:

    “恕在下眼拙,不知几位是谁?又有何事找我?”

    我又一拱手。

    “在下父亲乃是刘益州帐下赵云,我乃是他的不肖长子赵统,这位是还有我的哥哥,张飞将军的儿子张苞,另外这几位是我的师叔和师兄等。”

    张翼一听,赶紧拱手施礼。

    “原来是二位小将军啊,不知二位驾到,有失远迎,还望赎罪。里面说话。”

    这样,我们就跟着张翼来到了里面,到了里面之后,张翼朝着庞统师叔深施一礼。

    “参见庞军师。”

    庞统师叔捋着他那几根胡子,看着张翼说:

    “张大人,你怎么知道是我?”

    “庞军师,下官早就听说过您的大名,对您的一切也有所了解。刚才小将军说您是他的师叔,模样有这么奇特,自然就是庞军师了。”

    庞统师叔微微一笑。

    “张大人,也真算有心之人啊。”

    寒暄过后,我就把我们来找张翼的来意说了一遍,张翼沉吟不语。

    我有点急了。

    “张将军,你有什么意见说啊?难道你是不肯割爱?”

    张翼乃说:

    “非翼不肯割爱,乃是此处是吾祖传之地。翼三代单传,人丁不旺,父亲早死,家中唯有母亲和我度rì,我在衙里当差,收入微薄,全靠那片地的收成补贴家用,要是我给了你们,母亲必责骂于我。”

    “原来是这么回事。那我们也不难为你。你可以征求一下你母亲的意见,我们可以再商量如何补偿与你。”

    张翼也点了点头,表示同意。接下来,我们又闲聊了一些张翼本人以及当地的情况,原来这张翼,字伯恭,文武双全,家传深厚,只是一直没有被发觉而已。我也知道,看来他就是后来三国时期有名的大将军张翼啊,在后世的真实历史中,他屡屡劝说姜维不要轻易与魏国开战,要爱惜民力,不宜黩武,弄的姜维还很不高兴。不过当决定北伐时,张翼还是不计前嫌,全力辅佐姜维北伐,屡破曹军,立下了汗马功劳。我自来到三国后,见到的名人多了,看到眼前的张翼就是后世的大将军,也不那么表现的激动了。不过张翼为人正直,和他曾祖父张纲一样,刚做敢说,对人对己都比较严格。论武功谋略在后期三国中还算不错的人才,但比起张飞三爷等人武功那可就差的太远了。不过,我还是想和他交个朋友,对他对己都有好处。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 三国之雏龙传奇最新章节书目,按(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手机上阅读三国之雏龙传奇:http://m.feishuwx.net/sgzclcq/

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小说阅读网,无弹窗小说网,小说免费阅读,TXT免费阅读,无需注册,无需积分!小说阅读网注册会员,就送书架!小说迷必备工具!
推荐阅读: 风流公务员 重生印度之高人一等 三国:开局误认吕布为岳父 大明公务员 穿成暴君的早死小青梅后,全家火葬场了 新书 苟出一个盛唐 大灰狼 我愿如星君如月 捡到一本三国志
三国之雏龙传奇最新章节第一三四章 马孟起败归西凉